4歲考試決定是否資優?紐約市廢除資優班,協助孩子發展天賦(示例文章)

因為政府取消4歲決定能否進入的資優班,家長就上街抗議?紐約市街頭的這種怪現象,挑動種族、階級的敏感神經,但更重要的是,如何找到孩子真正的特長,幫助他們發揮潛力。紐約的新教育政策「智慧紐約」會怎麼做,讓受益學生成長26倍?
紐約市長白斯豪宣布,將取消公立學校的資優班,改為「智慧紐約」(Brilliant NYC)方案,發掘更多孩子不同的天賦。shutterstock
在台灣,如果廢除中小學的資優班制度,或許不會有太多人注意和討論。但是在紐約,卻有上百名家長和以亞裔為主的機構人員走上街頭抗議,還有政壇人士把翻案成為爭取選票的政見。
十月中旬,紐約市長白斯豪(Bill de Blasio)宣布,將取消公立學校的資優班(Gifted and Talented),改為「智慧紐約」(Brilliant NYC)方案,發掘更多孩子不同的天賦,給予他們因材施教的加速指導與學習,讓受惠的孩子人數成長26倍。
雖然這個政策討論已久,市長宣布定案後,仍引起軒然大波。包括紐約市居民聯盟、紐約同源會、亞裔維權大聯盟、南亞教育學術與訓練機構等團體和家長反對取消資優班,甚至認為政府應該擴大辦理資優班。
4歲考試定資優,合理嗎?
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歧見?
紐約市的資優班入學標準,取決於孩子在4歲時可以參加的一種評估考試。每年大約有65,000名孩子入學,其中有2,500名幼兒會進入資優班就讀,之後他們會在不同的學習路徑上;如果沒有意外,就會一路進入菁英初中與高中。紐約州的眾議員寇頓(William Colton)指出,為了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,很多家長從孩子很小的時候,就開始帶著孩子準備,希望在這個考試中脫穎而出。
白斯豪認為,用一個標準考試來判定一個人,已經顯得很不合理了,更何況是才4歲的孩子,要因為一個考試從此走上不同的學習道路、決定他能有多少教育資源。由於有人積極準備考試以進入資優班,這對社經地位較低、沒有資源、或是從小沒有被特殊栽培的幼兒,是很不公平的事。因為他們可能就這麼被埋沒了還沒有被發現、得以發揮的天賦。
另外,資優班也是美國社會有關種族和社區的爭議話題。
並不是每一個地區都設有資優班,所以不是每個孩子都有機會進入資優班。而且,雖然白人跟亞裔只佔所有入學人數的三成,但錄取資優班的孩子有75%是白人跟亞裔,尤其亞裔更佔了一半的錄取名額。白斯豪指出,由於資優班是另外上課,這幾乎形成了另一種種族隔離,「不符合我們這個城市的信念」,也造成其他族裔獲取公平教育資源的人為障礙。
智慧紐約 發掘每個孩子的資優潛力
在市府的眼裡,有天分的孩子很多,有些是在某個特定領域,有些則是在所有科目皆然,與其只是讓少數孩子及早接受更多學業的刺激,應該讓孩子更全面、廣泛學習各種技能,也從更多面向發掘孩子的天賦,所以提出「智慧紐約」計畫。
在「智慧紐約」計畫中,孩子們會在一起上課,受過訓練的老師會深入觀察每個孩子的特殊發展與天賦,且一天有幾個分組教學的時段,針對孩子的潛能給予較多刺激,就像個人化學習一樣,加速他們在特定領域的學習與成長。
由於這個方案將針對所有的學校跟學生展開,所以受益人數將從資優班每年錄取的2,500人增加到65,000名學生,成長26倍,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發揮潛能,這才公平。為此,市政府正訓練4000名幼兒園老師如何觀察與發掘孩子的天賦,也要聘請更多專職老師,目前要在各地展開說明與請益計畫,然後在年底定案。
不過,在資優生家長眼裡的公平,並不是這一回事。他們認為,天資優異的孩子能夠獲得資優班優質與足夠挑戰性的教育,才是公平。所以,市政府應該做的,是在更多地方設置資優班,讓更多孩子可以參加考試。如果以種族比例為由取消資優班,反而是打壓較多資優班學生的族裔,形成齊頭式的不公平。
由此可知,只有少數人能夠進入的資優班,在美國不只是教育議題,更是種族與社會公平、政治的議題。而且,爭議不只是在幼兒園和小學。很多州、城市都有在需要考試或申請才能進入的菁英中學,這些學校如何選學生才「公平」,也備受爭議,尤其是在最近一、兩年的種族與教育公平議題中,成為關注焦點。
不只看IQ 用客製化教學栽培
作家暨發展心理學家馬修斯(Dona Matthews)從另一個角度,讓父母思考,孩子是不是真的有資優教育的需求,以及可以怎麼做。
現行的資優班取才標準,多以智商 IQ 為主要依據,這是眾多考量的最大公約數,也有其道理。但聰明優秀的孩子並不一定會在智商測驗中得到很好的成績,例如,可能考試當天孩子身體不舒服,或是孩子不熟悉考試題型與技巧。馬修斯就有小病人在考試時因為流感而沒有被資優班錄取,結果之後的學習對他都太簡單、太無聊,原來對數學充滿熱情的他,甚至開始覺得挫折、生氣、討厭數學。
更常見的資優型態是,孩子可能是在某個領域有特別的天賦,且需要在那個領域得到更多刺激與栽培。因此,可以用難度範圍較高的科目測試,來找到孩子的特長以及學習需求。例如,教他們在這些領域中比較難的學習素材、比較快的進度,或透過參加相關競賽與檢定,讓他們感到有挑戰性與成就感。
實務上也發現,只透過 IQ 考試把高智商學生聚在一起,讓他們提早學更難或更多,並且面臨高壓與競爭,其實反而可能造成孩子不快樂,或是衍生其他適應與心理發展等問題。
紐約市的爭議還會繼續發酵,因為市長即將卸任,政策執行還待下一任繼續努力,但已經有候選人以將維持、或是擴大辦理資優班,來爭取部分家長的選票。當資優班不只是資質問題,可以想像,屆時的討論,也必將引發更廣泛的社會議題。
(資料來源:NBC News、NBC New York、今日心理學)